吴哥为公元9—15世纪柬埔寨吴哥王朝的首都,于9—12世纪间陆续建成,以宏伟的石结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著称。15世纪中叶,吴哥王朝因遭受暹罗入侵南迁,吴哥旧都逐渐荒芜,直至淹没于林海之中。
19世纪末被法国探险者重新发现,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。位于金边西北约314公里。因多年战乱和自然侵袭,吴哥古迹破损严重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将吴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,并成立了保护吴哥古迹国际协调委员会。现存古迹600余处,分布于方圆近400平方公里范围内,主要有:
(1)吴哥窟(Angkor Wat,又称小吴哥)
建于1113-1150年,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骨灰埋葬地。吴哥窟坐东朝西,主体建筑为三层方形基坛、回廊和宝塔。第一层基坛回廊上刻有长达800米的浮雕,故事题材取自于佛教传说。
第二层基坛四周各有一座宝塔,但塔顶已脱落;第三层基坛四周也各有一座宝塔,中央矗立一座65米高的宝塔,五座宝塔排列和谐,结构紧凑,保存完好,正看为三塔,侧看为五塔,庄严美丽,气势宏伟。吴哥窟四周建有长3600米的城墙,城外是190米宽的护城河。
(2)吴哥城(Angkor Thom,即大吴哥)
吴哥王朝中兴君主杰耶跋摩七世(1181-1220年在位)建成于12世纪末,建筑风格先后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,是吴哥王朝的都城。城墙周长12公里,高7米,护城河宽达100米,大石桥跨越河上。
四面各有城门,东面还有一座凯旋门,南大门前石桥两侧各有54尊石雕,分别代表正义和邪恶。城内及四周有宫殿和庙宇百余处。吴哥城规模宏大,为当时举世罕见。
(3)巴戎寺(Bayon)
位于吴哥城中心,杰耶跋摩七世在位时建造。巴戎寺有50多座宝塔构成,中间的一座塔高45米,代表当时吴哥王朝所辖的54个州。每座宝塔皆雕有四面佛像,塔群周围建有回廊,廊壁上刻有精美的浮雕。巴戎寺被视为吴哥城的象征。
(4)周萨神殿(Chau Say Tevoda)
位于吴哥城凯旋门外约1公里处,是苏利耶跋摩二世在位时建造的婆罗门教寺庙。神殿用砂岩和火山岩建造,由中央圣殿和两侧的藏经阁及四周围墙构成。1993年10月,中国政府在“东京援柬国际会议”上宣布参加维修吴哥古迹的行动。
中国国家文物局多次派专家到吴哥考察,选定修复周萨神殿。1999年10月7日,中柬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中方向柬方提供1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修复周萨神殿的换文。修复工程于2000年3月正式开工,2007年7月已完成。
(5)达波龙寺(Ta Prohm)
达波龙寺相传为吴哥王朝中兴君主杰耶跋摩七世(1181-1220年在位)于1186年为其
母所建。寺内建筑顶端、基底和夹缝中生长着许多数百年的参天古树,建筑塔群苍劲宏伟,林木枝桠丛生,树根盘根错节,包围和抱持着建筑,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较量和相互依存的奇特关系,是吴哥建筑群中较具特色的景点,与吴哥窟和巴戎寺鼎足而立,成为吴哥古迹中最引人入胜的景观之一。
一般认为,由于吴哥王朝的衰落和首都南迁,都城内外森林日益繁茂,林中飞鸟遗下的鸟粪中含有某些不能消化的树种,落在达波龙寺建筑的细缝中并萌芽成树,天长日久,相生相替,演变成今天的奇观。
(6)女王宫(Banteay Srei)
女王宫位于吴哥城东北距暹粒市35公里处, 是一座婆罗门教寺庙,是由拉真达拉跋摩国王和阇耶跋摩五世国王于十世纪后半叶所建。其建筑规模虽不大,但宫内雕有许多十分精美的妇女雕像。
且保存完好,故而得名。女王宫的浮雕艺术造诣在整个吴哥文明中首屈一指,被誉为吴哥建筑群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。宫中央三塔上雕刻着男女神像和丝状浮雕,尤其令人赞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