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很早之前读过一则故事,印象很深刻。
一对夫妻举行婚礼,互相许诺誓言的时候,丈夫并没有讲“无论贫穷富有,无论健康疾病”一类的老套说辞,而是对妻子说: “我以后会每天给你一个幸福的理由。”
婚后,丈夫也确实在履行这个诺言。
或许是提前挤好的牙膏,或许是一顿精致健康的早餐,亦或许是临上班前的一声“我爱你老婆”······总之,他确实在努力地践行着。
每个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妻子确实很幸福。
但两个人过日子哪有勺把不碰锅沿的时候。有一天他们从早上就开始吵架,然后一整天都没有说话。
到了晚上两人不发一言地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的时候,妻子心里有些失望,也有些生气。她觉得丈夫今天要食言了。
正当妻子难过的时候,突然感到丈夫默不作声地在被窝里把她的脚拉过去,贴着自己的肚皮,给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的她暖脚。
那一刻妻子心里有再多不满或者埋怨,在那一刻也就烟消云散了。
这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大概是,它重新规范了“理由”在我心里的定义。
其实“理由”本来就和“借口”不同。理由是事情的道理和依据,是由事实和根据促成的。而借口则带一些“自欺欺人”的味道,是为了逃避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所想出来的说辞。
但是日常生活里大家用着用着就把这两个词混淆了。很多语境里更换一下“理由”和“借口”,原意也不会改变。
但是这个故事里就很不一样。不信你把丈夫的诺言改成“我会每天给你一个幸福的借口”试试,让人一听就觉得奇怪。
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和男生在一起,在这件我心之所向的事情上也需要我给出一个理由。
我那个时候比较有耐心,会从基因开始讲起,再讲到我和我男朋友在一起有多幸福。
即使大概率到最后我还要被询问“你们怎么生孩子”、“你老了谁来照顾你”、“要是人类都去搞同性恋了人类不就灭绝了吗”这些问题,我也依然保持和颜悦色。
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我真温柔。
但这样的问题放到现在来问我,我会拒绝回答。
因为你不会问一个异性恋男生:“你为什么要选择和女生在一起?”
因为男生和女生在一起是这个社会约定俗成了的配偶模式。
这就好比举着话筒和摄像机的记者习惯了问一个已婚的女演员:“请问你是如何平衡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的呢?”
我从来没见过有记者拿这样的问题去问一个已婚男演员,好像平衡事业和家庭是一件只需要女性去考虑的事情,男性是不需要顾及这些的。
所以在现在这个动不动就被评价为“两性对立”的网络环境里,我作为一个男生却没觉得女生“打拳”有何不妥:只要有类似的询问存在一日,那么就有继续“打拳”的必要。
等“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”这样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女性去思考,或者也需要男性去思考的时候,男女平等才算进步了一大步。
之前我很要好的一个男性朋友开玩笑的时候说了一句:“我性取向正常。”结果被我立即严肃地制止: “性取向没有所谓的正不正常,你喜欢女生,你的性取向正常,我喜欢男生,我的性取向也正常。”
他说:“你知道我没有说你不正常的意思。”
我告诉他:“我知道,但是你的表述不恰当。你直接说你喜欢女生或者说自己是异性恋就可以了。”
可能旁人会觉得我是在抠字眼,但我觉得这样的斤斤计较放在当下依然是有必要的。
我从去年的世界不再恐同日就发现了一个事实:舆论环境似乎慢慢容许有同性恋这样的话题去讨论了。
可能我比较关注这些事情。前年的517除了一些网红博主,是没有比较主流的社会媒体关注世界不再恐同日的。但是去年的今天就有比较多的媒体开始谈论同性恋, 讲同性恋的去病化,讲同性恋在出柜方面的难处,讲同性恋无法与异性恋享受等同的社会保障,讲中国老年同性恋的生存现状······
等到了今年我发现周围的环境似乎又明朗了一些, “Love is Love”、 “世界不再恐同日” 都出现在了微博热搜榜上, “517” 这个词条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位。
一个在曾几何时不能见阳光的群体,开始被看见、被讨论,真的让我备受鼓舞。
所以我无比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。
去年517的时候,我举着一枚小小的彩虹耳钉,说“爱需要勇敢”。
今年517的时候,我把一枚彩虹胸针戴在胸前,依然说“爱需要勇敢”。
是的,爱需要勇敢,因为勇敢是很可贵的品质。
但是我想再补充一句: “爱不需要理由。”
希望“他爱他”、“她爱她”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不再是一种需要理由的奢求,那才是真的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