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这几日,母校在举办“百年校庆”,朋友圈里看到许多合照。
许多师兄师姐,抱着仍在牙牙学语的孩子,一家三口一起回母校;也看到师弟师妹,领着新婚伴侣,在学院楼前,与自己的导师合影。
看着他们脸上的笑,那种源于平淡生活、对未来心怀憧憬的笑,让我好羡慕。
我打开手机,看到自己唯一保留的一个基友群,群里聊的话题仍是永恒的“男同话题”:大不大?骚不骚?爽不爽?我突然觉得同性恋可怜亦可悲。
当然,我也是可怜亦可悲里的一员。
看着照片里的那些同龄的直人们,有孩子的、结婚的、或者即将进入婚姻的,我能深切地感受到,他们的人生都进入了新的阶段,这阶段里,有柴米油盐的琐屑,有社会角色的延展,也有肩上新增的家庭责任。
反观我们这群Gay,大多在原地打转。我说的原地打转,不是指职位和存款的停滞,而是一成不变的社会角色,是死水一般的生活状态。
刷软件、聊骚、约炮、再刷软件;或者寻觅、接触、失望、再寻觅。路径反复,一个没有出口的死循环。
没有伴侣、孩子、稳定感情的同性恋,是自由的,也是孤单的。父母别离后,无家、无依靠、无归宿。因为无责任需要承担,旁人看上去活得非常轻松,但由于轻松,常常会飘,会空。
02
将上述感想发到朋友圈时,私以为会有不少基友喷:“你长直人之气,灭基友威风”。意外的是,下面留言的,几乎都是赞同声。
年长的基友说:“年龄越大,越感到悲凉。”
年幼的基友说:“我才21岁,已经有这种感觉了。”
这种自怜,不是“为何要与别人比,自己定义坐标”的问题,而是人之为人的社会性问题。除了少数特立独行的人外,我想大多数同性恋/异性恋,都是渴望有人相伴,渴望有更多的社会角色来丰盈自己的人生。
也有人说:“别看那些异性恋晒幸福,很可能他们夫妻俩早就不合。” 我们不谈这种掩耳盗铃,习惯性意淫别人不幸的思维。
我们当然知道,家庭生活里有许多矛盾与烦恼。生活是一间房子,矛盾和烦恼就是那破碎的玻璃窗,窗碎了,恼人,但新鲜的空气也会流入,给生活带来生机。
可怕的是平稳的生活一成不变,一潭死水。
有两名基友,基友A和男友相恋多年,获得父母认可。常常发信息抱怨:“受不了他妈,做菜总是放那么多味精!” 基友B国外要了孩子,发信息:“累死了,今天又给孩子交了2万元的钢琴课。”
但我能感受到,抱怨男友老妈也好,说养家辛苦也罢,他们生活的主旋律是积极的,是向上的,是有延展的,是有新生希望的。
基友A也会和我说:“今天他妈过生日,我去给老娘买件皮大衣。” 基友B会说:“没指望孩子养老,只要能看到他健康成长,我就很开心了。”
他们,已经过上Gay圈里让多数人艳羡的生活了。
03
基友的生活状态,大多是孤独的。
直人的婚恋,其社会关系是网状的、链接的、交叠的,亲人、朋友、同事,任何一个节点,都可以延展出新的关系。基友的择偶,社会关系是原点式的、分散的、一对一的。
常听直人谈起自己的伴侣:“第一次见他/她,其实我并没有太大感觉。” 但工作、聚会等共同场景,会为他们创造相互了解,培育感觉的机会。基友相交,第一次不合眼缘,大多数就此生不复相见。交友软件的兴起,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亲身接触的共同场景,在快餐式交友的同时,也扼杀了更多深入了解的可能性。
直人的婚恋矛盾,在成家后。财产、家庭、父母养老、孩子等社会合力,绑着两人一起解决。
基友的婚恋矛盾,是成家前。试探彼此取向,要不要出出柜,父母是否接受,对方会不会扛不住压力和异性结婚。
九九八十一道关口,每一关口射倒一批基友。
直人有家,是整个社会在推动。当事人觉得自己结婚的年龄到了,找个没太大缺陷的,看着不反胃的,结了。婚后生活有鸡飞蛋打,但也有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感情加深。
许多被父母接受的Gay,依旧无家。扛得住父母逼婚,或者个性自我,或者经济独立,心里想着,这么多困难,老子都冲破,在择偶问题上,更不能半点委屈自己。自由度越高,选项越多,孤单的可能性越大。
再说点不丧的,有意思的话。直男朋友们,已婚直男常常劝:“别挑了,找个差不多的和人家好好处,实在不行去领养孩子,总归有个家。” 已婚直女常常劝:“干嘛结婚,干嘛要孩子,我要是你,我就一直和不同男人恋爱,然后环游世界,那才算不白活一场。”
究竟哪种生活更好,更适合我们,说不好。
只是常感叹:同龄的异性恋在考虑孩子去哪里上小学?同性恋还在考虑去哪里找靠谱男友;异性恋在为家庭矛盾烦恼的时候,同性恋还在为组建家庭而努力。